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电子游戏pg大奖 > 新闻动态 >

读书笔记 29:罗晓晖《追求: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》(二)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4:44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第四节:余映潮老师执教的《我的叔叔于勒》(马克吐温)

       尽管老罗对这节课也给了充分的认可,但说实话,我不喜欢这节课。十几年前读过余老师写的《**五十讲》,我不太认可那种主题先行的理念,我也不喜欢一节课上个“满汉全席”,“满汉全席”主要是摆排场,耍阔气。其实,即使一样吃几小口,恐怕也是难以消化的。苏轼说:“人间有味是清欢。”好的课,也应该如此。

       当然,我也认可余老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,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。这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值得学习。但,文学首先是文学,不能刻板进行“意识形态”化的解读,今日,“我的叔叔于勒”🀄️所表现,亲情与金钱之间的矛盾,恐怕只有更加剧烈。人穷无亲戚,人富亲一堆,中国人也是如此。

      所以,这节课 ,不赘述了。

     但罗老师讲的欣赏评价课主张值得学习:

图片

 第五节课:黄厚江老师《阿房宫赋》

        阅读过黄老师的两本书《语文的原点》和《作文课的味道》,我还是很敬佩这位语文界的前辈。

黄老师这节课教学流程分三个部分:

1.语言知识教学,理解重点句子含义。在此过程中,老师带领学生对旧有的知识勾连,重视语法的分析和比较。属于语言基础知识积累部分。

2.文意理解整体把握全文脉络。黄老师运用的是缩写、填空等办法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干。这个环节,老师运用的是“厚薄法”,也就是将这篇文章的内容压缩为几个句子,使长文变短。

图片

这个方法,我也很赞赏。但如果由此引出:既然可以如此“薄”,作者又为何刻意追求“厚”,厚在何处?有何作用?两个环节自然衔接。3.局部探究内容,繁复的兼顾。这个环节是对文本局部的探究,这部分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,十分丰富。在教师讲授和师生对话中,既有字词讲解、句意讲解、段义讲解、修辞讲解,还有赋体特点的讲解,以及对文章思想内涵的评述,可谓文学、文章、文化多重要素兼具。      罗老师认为这节课两个突出问题:1.课型不清,内容杂糅。2.无视文本特质,浪费教学价值另外还有对文章字词、内容理解的几个错误,以及结尾改写。比如“鼎铛玉石,金块珠砾”的用法,比如“一日之内气候不齐”比如文章主旨问题。       罗老师认为这节课应该是一个“评价与鉴赏课”。理由如下:这篇文章属于文言文中较为独特的一类赋体文章。也是赋体演变史上重要的范本。《中国词赋发展史》一书认为《阿房宫赋》是文赋典型。所以,作为历史上相当著名的一篇赋体文,独特价值应该在其艺术性。教学目标应该确定为对赋体文章表达特征和语言艺术的分析。老罗可谓独具慧眼 ,《阿房宫赋》在很多课堂上只是一篇“文言文”,值得庆幸的是,近几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课堂案例或文本解读,越来越趋向于发掘其“赋体”文价值。以下是老罗精彩的分析:

图片

图片

      我看黄老师这节课,我觉得黄老师存在的问题其实是课堂普遍问题。很多时候,我们设计教学,很少思考:

这节课我教什么?为什么教这些?学生究竟能有什么收获?课程内容决定了我们教什么,所以深入文本,理解文本,理解文本特质,是每一个老师要下的硬功夫。但是,人是有惰性的,人云亦云者多,精益求精者寡,“学科修为”不是空话,是要教师静下来,沉潜其中,勇猛精进 ,保持思想的独立性,和对文本的敏锐的艺术感知力。我认为,这篇文章还可以和《赤壁赋》勾连,进行跨文本阅读。学生程度好的,还可以引入《登徒子好色赋》和《秋声赋》进行拓展阅读,当然,那是另外一个课型。在《课标》,“单元提示”, “学习任务研读”中均可以找到为什么教这些的理据。学生学了,有什么收获?要我们站在学生角度思考,学生从中获得的具体的语言建构,审美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。

       放眼当今语文课堂,有多少文言文教学,尽管课下注释密密麻麻,老师还是会用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字词教学,甚至仅仅停留在字词教学的层面。课程,哪怕是具体的一篇文章,我们也要思考:它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?承担的课程功能是什么?与其他课文的异同在哪里?教什么?如何施教?总之,教什么永远比如何教重要。很多人总是在文字层面“打转转”,要么就是专业上浅尝辄止,得过且过 ,懒!要么就是学科修为不够,习惯了人云亦云或浑浑噩噩。包括我自己!!

第六节课:王君老师执教的《老王》(杨绛)

      我曾经听过一位初中老师讲这一课,他刚毕业, 尽管课堂流程还存在很多问题,也不 大能够婉转自如的应对课堂。但他的理解是对的。他抓住了结尾那句话:“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。”他抓住这句话中的核心词“愧怍”,溯本追源,进行教学,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,再结合“幸运”与“不幸运”寻找作者愧怍的原因。学生朗读,感悟,分析。我对此记忆犹新。

      王君老师这篇教学设计我以前没有读过,今天阅读,我还是很诧异,为什么会理解成这样?我为什么就读不出这些“意思”?是我太“没意思”?还是我理解的意思和文章意思不一样。为此,我又翻出这篇文章,读了一遍,也让我家“书法家”读了一遍,他说,写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老王的“愧怍”。我确信这样粗糙的理解是人之常情,是大多数“读者”的理解。

       王君老师的课堂主要内容:

一.导入。背诵海燕中的句子导入,意在将海燕飞翔的状态与本课中老王的生命状态进行对比,从而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。二.总结出几层活命的意蕴:第一层,被社会抛弃,第二层,没有家庭,没有亲人。第三层,走投无路,孤苦无依。三.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。四.总结“活出生命的高贵”。最后的结论是,老王和杨绛都处于“活命”的状态。但在“文革”那段“疯狂的岁月”中。杨绛却因为自己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状态。最后,王君老师展示了自己写的老王和杨绛的读后感,并配乐请学生朗诵。

      老罗认为,这篇文章课型应该是文本分析课,引导学生“文本细读”,注重方法指导和提炼,是值得学习的,但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通过感受老王和杨绛的活命状态,理解活出生命的高贵这一主旨是不对的。前两个环节大部分的设计符合文本分析课的内容,具有明确的语文性。而第三个环节的思想引导带有班会课、思想品德课的色彩。

      老罗认为文中老王的人生是悲酸的,贫穷的,处于社会底层,老实、善良、忍耐,懂得感恩。而我作为雇主,尽管对老王也有一定的关心,但几乎一直是用钱来处理与老王的关系。虽然双方都是善良的人,但彼此的心灵是相隔的。本文本质上表现的阶层的隔膜,虽然同处时代的苦难中,但由于身份意识和阶层差异,出现了知识阶层的我虽然对底层劳动者老王心怀悲悯,却不能完全对等相待的现象。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中,老王是一个善良的受难者。也是一个孤独的受难者,他的悲剧折射了社会和时代的悲剧。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,对社会的批判性反思乃是本文真正的主题。这一主题涵盖两个元素。第一,社会人群的撕裂所造成的心灵隔膜。第二,底层人物的悲酸人生引发的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思。但是王君老师文本分析中“无视”这一主题,文本理解出现重大失误,这继而使得教学内容出现重大失误,也导致确定教学重点的失当。

       针对以上问题,老罗就本课的文本细读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下反思:

1.什么才是方法?王君老师提出文本细读的方法有,咬文嚼字,深情朗读,重现情景,发现空白,探究疑点等。老罗认为这不是方法,比如咬文嚼字。只是提出一个方向,一个任务,要求学生阅读必须精细到字句层面,如何去咬文嚼字,怎么去咬,怎么去嚼,咬文嚼字要遵循怎样的路径才能提取文意、玩赏文味,在这个层面上可操作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方法。以及对这几种方法的逻辑关联做了辨析。

2.如何沉入语言细节之中?

老罗批评了王老师在执行过程当中篡改文本,不伦不类的一些做法。比如:

图片

图片

个人觉得,这样改写,使原文失去了“沉淀的凝练”的语言特色,也使内敛知性的先生变成了类似“杨二嫂”式的聒噪的市井小民。

       老罗一针见血的指出:“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,是指我们要沉入文本的词语里,而不是让文本沉没在我们的口水话里。语文教学的语言建构,是要建构高雅的,高品位的语言,而不是口水话。使经典性文本的经典性语言降格为庸常的低品位的语言,这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。简单的说,我们是要学生去适应经典,而不是让经典来适应学生。

3.“知人论世”和文本细读。

罗老师认为,我们不反对知人论世,但他不能代替文本分析,只能是文本分析的旁证,只能在独立分析文本得出结论之后,作为诠释的一种佐证。在教学中,这里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和分散,新加的材料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。当学生把注意力移到教师补充的材料上,他们就容易脱离文本去关注相关人物的经历和相关时代的故事。一旦与文本脱离,问题就大了,毕竟课文文本才是阅读教学的对象。其次,从课型分类的角度来说,文本分析课的基本要求是要把分析严格约束在文本的边界之内,不得任意补充别的资料来对文本进行解说。最后,“知人论世”与“沉入语言”的文本细读本质上是矛盾的。“沉入语言”的文本细读要求沉浸在文本内部,而“知人论世”却是跑到文本外边去了。文本细读和新批评是紧密相关的,新批评明确反对文本外资料对文本的干预。

      这点分析特别好,也是现在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,只不过我们这些庸常之人,要么看不透,因而道不明;要么虽看透了,但却道不明。究其原因还是功夫不深,或者说,文章之外下的功夫多,文章之内却轻轻掠过。说到底还是一个学科修为的问题,学科修为,学科修为!!

        尤其后面三处指正,简直拍案叫绝:

1.教学语言的不恰切。

图片

一个写悲剧人物的文章折射时代悲剧的文章,赢得“众笑”,甚至有老师认为“巧妙”。老罗非常悲愤地说:“老王的心酸就被这笑声完全抹杀了,这样的教学语言不是幽默,而是油滑。这样的教学无法唤醒学生的悲悯,因此是不可'能见众生'的。在讲述一个悲剧性故事的时候,竟然出现了'众笑'的喜剧效果,无疑是一个败笔。”老罗正直,勇敢,尖锐,不 ,最重要的是“真诚勇敢”。2.思想引导的不合逻辑。

图片

      读到这段教学实录,我简直要拍案而起了!老罗已经分析很透,不再絮叨了!

图片

给老罗提意见,这里应该用感叹号。但老罗不会,因为他是学理分析,要保持学者的理性清明。但三个“不应该”已经表明态度。我们可以“不进行”所谓的思想教育,因为它自然的蕴含在作品里,但绝不能给学生喝毒鸡汤。

3.才华展示,不见众生。

     王君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展示了她写的诗,诗题为老王和杨绛。

      老罗对此评价,教师有才华无疑是好事,但让学生们敬佩教师的才华并非教学的意义,除非你能使他们变得有才华。

       最后,老罗总结:“这堂课,文本细读而未得细读之法;“沉入语言”结果沉在了口水话里;“思想引导”而乖违了作品文意;“才华展示”结果是教师炫目而学生黯淡。

       我记得程翔老师说过,年轻时候,总想在课堂上展示自己,后来才明白要展示的是学生,只有当教师明白了隐匿自身,学生才能精彩课堂。

      这篇课堂教学实录,读得非常耗费情感,最后阅读评价,却感觉酣畅淋漓。再次感恩遇见,呼吁:同伴们,一起读罗晓晖老师的书吧,在书里,你能看到一个“真诚深刻”的思想者!

第七节课:尤立增老师执教的《咬文嚼字》(朱光潜)

尤老师把这节可当做议论文来教,抓住了课文作为课程的一般性,但没有抓住“特殊性”,这一单元选的几篇文章,都是“文艺随笔(评论)”,“文艺随笔”具有议论文特征,所以 ,教学确定论点,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没问题,但不能止于此。要引领学生分析这些论据的“文艺”价值。老罗认为:“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作者朱光潜对这些事例是怎样分析的?这些分析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?这些例子中的咬文嚼字究竟有何妙处?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文艺学道理?这才是本课真正值得研究的,能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理解力的部分。”对此,完全赞成。

      关于朱光潜引用“推敲”例子的分析,我个人觉得,并不在于哪一个字更合适,而在于分析的过程。当然,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,最能表现作者情感,最契合文意表达的词语,往往只有一个。但文艺评论,允许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林庚在《说木叶》当中的一些分析 ,也有局限性,有异议。正因为有争论,才有文艺争鸣,文艺评论。是评论就有个性认识。

       这一案例及分析,启示我们:教学要教出一篇文章的“这一个”,挖掘属于它的独特教学价值。教师要不断阅读,独立思考,提升教学智慧,提升学科修为。

第八节课:程红兵老师执教的《雨霖铃》(柳永),肖培东老师执教的《春望》(杜甫)与《饮酒》(其五)陶渊明

       说实话,这一课的分析,没有预期的精彩,与前面案例分析比较,有点“黯淡”,但也不乏真知灼见。程老师的课,就是把老师讲换成学生讲,而且是概念化,机械化的讲。教师基本处于“隐身状态”,两次点拨,没有抓住教学契机,或精彩精彩讲解, 或精准回答。对此老罗结论:教师无教,学生获益甚少。但作为,探究课,应该包容。这一论断是中肯的。2000年,长安听过程老师讲作文课,很精彩,很开放。头脑风暴,但当时觉得没有将思维引向深入。有了新的创意,怎么办的问题没有解决,也很难写出好的作文。那一节课上了90分钟 ,也觉得过于拖沓。不过,那时候 ,听完兴奋了很久,因为他呈现出了一种与传统不同的课堂,老师类似于节目主持人。程老师的课“打破”了年轻的我爱逞能,自己讲的局限,让我的课堂更开放,但最终并没有如此开放,如此“无为”。

      对于肖老师这节课,从呈现结果看,确实是没有理解文本,老罗在后面提供了“语义分词”的案例与方法,很有实用价值。

       但我想,可能也有一个原因,肖老师经常上公开课,可能过于追求设计上的“巧”,与教学上的“异”,过犹不及吧!不管怎样,方法其实是雕虫小技, 最重要的是理解定位:教什么,为什么这样教。

      这本书不厚,中间回了趟老家。所以,历时三天才读完。回老家的感受,家还是那个家,但又似乎不是那个家了; 人还是那些人,但是又确乎不是那些人了!时间在改变,重塑一切,我的家园,我的亲人们,包括我们认为的那些名师,名师们的课,以及我们对他们课的评价!但不变的是情感,对故乡故人的热爱,对语文的热爱与执着。

       这几天,气温下降,正好来一次语文之旅,与前辈们,与同时代的语文人,一起“在路上” 思考,反省,精进,不亦乐乎!

        2025.08.10于家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我的网站